成都|都江堰景区 (二)

图片
出发日期:03/01/2025 都江堰景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购票进来参观的地方。 【安澜桥-夫妻桥】 安澜索桥是中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安澜索桥始建于北魏以前,唐代称“珠浦桥”。到了宋代,改成“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度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敬修之治水德政坊】 【松茂古道】 人烟稀少,走在这弯曲的小路上,上坡下坡,不常运动的我,有点小气喘。中途只作短暂的歇息,也不太敢待久,心里会有点小慌。深怕着太阳下山天黑还没走出去,又想会不会走错方向... 当在半路遇到数位游客时,心里又立刻变得踏实。 登高望远,上来这里眺望风景,心里平静了... 成都冬季,空气能见度下降,远处笼罩着雾霾。 走到半路,看见独自一间老舍所处十分隐秘,这到底是什么老建筑?展馆?原来是公共卫生间。不过,我实在不敢进去。 【玉垒关】 亦称“七盘关”,是有1100多年历史的名胜古迹,有“川西锁钥”之称。唐代贞观初建,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白敏中帅蜀时再建。关址在古湔山临江的虎头崖上,扼松茂古道咽喉。关隘依山,用条石砌筑,上建城楼,雄伟壮观。诗圣杜甫留下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千古名句。 看到这个指示牌,放下十万个心... 西街快到了! 见到前方远处发出湖绿色的灯光,江已经亮灯。 前方灯火灿烂的老街,和背后身处的那片宁静山坡,显出不一样的对比。 一道厚实的大木门,把都江堰景区和老街分割开来。 记录在都江堰景区走过的路线。边走边看,全程不绕路,景点不重复。 在西街贩售精品的老铺里,找到一张由中国邮政发出非常独特的都江堰明信片。明信片能玩能寄。这款明信片和一般明信片不同在于,它有「幸运开奖卡」部分。当然,明信片仍具备邮寄功能,只是并不支持邮寄后兑奖,凡邮寄后的开奖卡自动失去兑奖功能。 把刮奖区隐藏的讯息刮出,即可知道是否获奖。 奖项设置 一等奖:奖金100元 二等奖:奖金20元 三等奖:奖金6元 决定把它买下!选了一张,到柜台找工作人员,当场把刮奖区隐藏的讯息刮出。我们获得「三等奖」!此张明信片价值RMB¥6...

美食:台北阜杭豆漿

新驿旅店出发,先去吃早餐;用步行的方式前去,需时不超过20分钟。
我们去吃什么?就是道地早餐:阜杭豆浆
台北阜杭豆浆,台湾(Taipei Fuhang Soy Milk, Taiwan)
虽然来过台北几次,不过「吃什么」这方面其实很少做资料收集,
有的是朋友介绍所以才去吃,有的则是小姑带我们去吃,
她在台湾生活好多年,几乎可以算是半个台湾人了... 嘻嘻...

不过,这趟行程有点不同;
出发前段日子,碰巧有个电视节目介绍在台北觅食,
我们就精挑细选,选了几款美食,几家餐厅,说好要去尝一尝。
而「阜杭豆浆」是其中一家要去觅食的地方。

要如何叫醒一个讨厌早起的人,我想应该是一顿丰盛的早餐吧!
据说:有人会为了它自愿早起,
而且会不介意花上约一小时排队,只为了享用老字号的中式早餐。
台北老字号的中式早餐又是吃些什么?
其实就只是简单的油条、饭团、咸豆浆...

阜杭豆浆位于善导寺捷运站附近;
见到这座地标建筑「善导寺」就代表方向没有错。
来这里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会用很多时间排队点餐,
很感恩的是既然没有想象中人多,从排队到点餐只花了10分钟。
排队等点餐的当儿,还可以近距离看到厨房的运作,
每个工序都可以隔着玻璃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点了他们指明「採用非基因改造黄豆」磨成的热豆浆、薄饼油条和厚饼油条。
(产考价:热豆浆一碗 NT$25、薄饼油条 NT$44、厚饼油条 NT$50)
这里的豆浆真心的是好喝的,油条的口感很脆。
薄饼油条和厚饼油条,分别在于一个是薄饼,一个是厚饼。
我只能说,我没办法吃完一份饼,因为越吃越觉得油腻感很重。
要是吃得越慢,到最后油条变凉了,就会增加更多的油腻感。
难得去一趟台北,就算好吃不好吃,也值得一试。

来张 Panorama 照片给大家看看这里的环境
吃完请记得自行清理干净桌面,将餐具归还到餐具回收处。

吃饱离开时,走出门口,惊讶的人龙让我忍不住拍了一张照片。

路上街景:从新驿旅店沿着大马路直直走来,路上会经过这座已列为古迹的监察院
监察院  Control Yuan
监察院为日据时期台北州厅,建于1915年,原称台北厅,至1920年改厅为州。
光复后曾改为省政府卫生处及教育厅使用,后改为监察院。
面向十字路口,入口朝西北,平面成曲尺形。
初建只有中央入口及两翼局部,1925年后陆续增建。
近年增建西南角入口及高楼,採仿古形式,外观颇为协调。
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家森山松之助。
主入口大厅上方突出一座扁形圆顶,四周辟许多小圆窗,
作通气之用,左右两旁又有卫塔。
它使用所谓的破山头(Broken Pediment),使细节较富变化。
两翼屋顶为曼萨尔(Mansard)式,有两种坡度,
阁楼内有许多组木桁架支撑,皆为初建时原物,
显示了1910年代台湾近代建筑的屋架特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