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比萨先生

图片
出发日期:04/01/2025 炎热的下午,打开电脑继续更新部落格,回顾年头到中国成都之旅的点点滴滴。碰巧博文进度写到行程的第三天,晚餐来到一家以色列老板开的餐厅——比萨先生。 翻看成都相册内的照片,拍到比萨先生店门口有着这么一行字。巧合的是,在刚过去的星期日,圣餐主日崇拜,牧师宣道时也提到了「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 加拉太书6章 14、【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 15、【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如果「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守圣餐,吃的饼是基督的身体;喝葡萄汁是基督的宝血。耶稣的血肉生命,我有没有变成我所吃的东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越来越像基督的话,我就是新造的人。如果我将耶稣基督吃了,进到生命里面,我应该越来越有基督的生命,而世界的旧态应该就会越来越少残留在我的生命里。这给了我一个挑战,我对基督的爱有多少?有多少忍耐?对基督的赞美有多少? 话题转回到在成都的第三天,晚餐就是吃比萨。店内的设计风格,呈现出洞穴的感觉,凹凸不平的水泥墙、圆弧形的门窗,充满异域风情。 点了两款小比萨。一款是:不一样的夏威夷RMB¥70元,比萨料、烧烤酱、菠萝、鸡肉、培根、香肠、红椒、混合芝士。另一款则是:爸爸的最爱RMB¥65元,比萨料、烟熏鸭胸肉、萨拉米、香肠、鸡蛋、混合芝士。 整体用餐体验不错,环境舒服干净。比萨并未达到被惊艳的层次,味道方面也没有吃得特别回味那种,就是中规中矩。虾子饼更是说道:「到中国旅行,还是吃中餐比较好!」(>o<) 用餐结束后,到柜台结账。由于手机信号弱,想要用支付宝付款却一直连不上。收银员容我们走出餐厅门口,试看信号会不会有比较好。试了好一阵子都无法成功,还好手上有现金(不然我们是不是要去后厨帮忙洗碗了啦~哈哈)最后是用了现金付款。 沿途散步走去锦江,欣赏着这一路上的街景。经过奎星楼街,路过一家生意特别好的餐厅,门口坐满了等待入座的顾客。和虾子饼彼此约定好,若下次再有机会到成都旅行,不妨试试渣渣牛肉。 在我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能再见到这些挑担子卖小吃的小贩了。有人说:如果声音是有味道的,那么「叮叮当」的声音,一定能唤...

香港,湾仔生活文化游景点1

结束早餐独自走到湾仔位于交加街及太原街的露天市集,
这个露天市集就不像春秧街的市集,少了叮叮车穿行其中,
依然不失它的特色,就算没有要买菜也可以到市集钻一钻,

菜市里买的蔬果鱼肉等都特别新鲜,可惜是住处没有厨房。
除了大大小小蔬菜水果肉类摊档,还有卖衣服鞋子干粮等摊档...

位于交加街共有72个牌档;太原街则有88个持牌固定小贩摊位。2006年,邻近的私人屋苑落成,政府以疏导交通为由,准备将其中86个牌档及摊位搬入新街市,但此举影响档贩生计而遭反对。2007年,政府决定保留市集,作为湾仔社区的文化地标。
在这人口密集的街区应该不太容易迷路,尽情随意的在大街小巷中穿越。
走在路上不一定只看壁画,偶尔低头看看地面,也会看到一些画作。
(这不是“壁”画,是“地”画)
走进石水渠街,发现一个特色参观点:蓝屋。
此间「蓝屋」非珀斯的「蓝屋」
「蓝屋」建于1922年,现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成立于1867年的「华陀医院」落户于石水渠街的新发展华人社区。医院经费主要由民众及商户资助,并聘请医师为病者提供廉价诊治服务。随着「东华医院」于1870年成立,「华陀医院」作用开始减退并于1886年停办,原址继续供奉神医华佗。1920年代「华陀庙」拆卸改建成唐楼。旧有的石造匾额、对联及一对福鼠雕塑得以保留,并重置在健建筑物外墙上,庙字则被重置于石水渠街72号地铺,至约1950年代停止营理。至1950年代,由黄飞鸿徒弟林世荣的姪儿林祖将林世荣健身(学)院迁移至「华陀庙」现址,以教授少林洪拳及主治铁打骨科。1960年代由儿子林镇显医师接手经营,继由妻子陆丽燕师父营运至今。

「蓝屋」72A号地铺,前身为「广和号」杂货店,
以售卖粮油杂货为主,经营至1980年代为止。
店面原为典型的木推门设计,后改为凸出街外的手托门板设计,
今外貌已复原为战前风格,室内天花则保存着蓝屋木楼板。
复修后「蓝屋」72A号地铺为香港故事馆,前身为「湾仔民间生活馆」。
业权在2009年8月前分别由政府及私人拥有。属于政府的部分于早年修葺时外墙刷上蓝色,「蓝屋」因而得名;私人的部分则保留原本的灰色。
「香港故事馆」以「从民间出发,汇多元文化」为宗旨,透过民众参与及连结不同的合作伙伴,举办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展览、工作坊、社区导赏等,推广本土文化特色。除了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事迹,香港故事馆里还摆放了许多怀旧物品供欣赏。
位于「蓝屋」后方有一片空地,原址为三幢战前楼房,于战后被拆卸,楼房痕迹仅存于橙屋外墙上。复修工程重铺空地,并增设长椅,期望为街坊提供休憩用地,加强社区连系。
复修后的建筑群加建电梯及游廊,串联蓝、黄、橙屋三栋独立建筑及建筑群内的居民,以造就居民间的互动、交集。游廊同时让参观人士近距离欣赏建筑物的细节,感受建筑群的生活气息。 
「黄屋」建于1920年代,属三级历史建筑。「黄屋」混合中西式建筑风格,西式设计主要有立面(正面)的几何图案及山墙(侧面)上的三角楣装饰,中式设计则有中式双筒双瓦屋顶及木制趟拢门店面,用作适应本地气候与展现工艺。修复工程回复了黄屋三个主立面的战前风貌,包括重塑立面上的几何图案装饰及传统木窗设计、修复中式瓦屋顶及旧店面原貌等。
「橙屋」建于1957年,为现代四层高混凝土结构,外墙上直横突出的「鳍片」装饰用作增强外墙立体感,同时为窗户提供保护。三楼主立面设计稍向后移以确保街道日光不被阻挡。
在细心参观历史建筑的同时,遇见一位街坊,
街坊说「可以入去参观,可以随便影照,唔好影到人就得」
「好,唔该晒」
但是拍照不要拍到人确实不容易,但又不想过分修图,
「旅游列车」部落格随后的照片就开始了“打马赛克”的局部修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