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夜游锦江的魅力

图片
出发日期:04/01/2025 傍晚5点半左右,就已经吃完晚餐。冬季日照时间比夏季短,这个时间点,出发锦江真不错。 天空仿如一片无瑕的蓝水晶,天际悄悄渗进一抹金黄,像滴入清水的蜜,缓缓晕染开来。一弯极细的蛾眉月浮在空中,轻盈地悬在那里,淡得几乎只是天幕上一道银白的刻痕。暮色尚未四合,白日的湛蓝与黄昏的暖色正在天际进行着一场温柔的交接。那橙光并不刺目,只是柔软地浸润着蓝天的边缘。 中国成都驾驶电动汽车的比例占大多数,电动车像一个巨大的电动遥控车,安静、直接、高效。不像引擎车那样一个复杂,燃烧产生动力,过程嘈杂。即使路上车水马龙,却又多一分不一样的宁静。 搭上2号地铁线,来到东门大桥站。出了D2出口往均隆滨河方向走去。 江边的灯已亮起,灯光映在水中,被水波揉碎,又复合,复又碎,颇有些顽皮的意思。 建筑外墙屏幕投射出贺新年的字句。江的两边串挂着红灯笼,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鲜明。一月的成都,寒气逼人,空气里还残留着阳光的余温,微风拂过,目光瞪着大投屏上那艳丽的鲜红色,暖着。 在江边漫步发现「成都通关文牒」,这可在码头邮局购到,分为:基础版、精品版、礼赠版的文牒,「文牒」可用来盖章收藏。 在这段成都的行程里,锦江这里盖到的印章是最漂亮的,印章的每个小细节都刻得很到位,印章的墨水色彩艳丽。和我一样喜欢盖章的朋友,到锦江不妨去找找... 一枚枚小小的印章,对应的是一处处动人的风景,是一件件鲜活的文物。所到之处,盖上一枚印章,让旅游不再是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而是通过一方印章“解锁”城市风光,“对话”古今历史,拓展旅游维度,承载和传播文化,形成独家的旅行记忆。 走入历史:岷江分支,过去沿岸遍布蜀锦作坊,人们将锦缎放在江中洗濯,因此得名濯锦江,简称锦江。锦江江水主要源自高山融雪,据说用它洗过的蜀锦色彩会更加鲜亮。 「锦江游船」这旅游体验,对我而言是重头戏之一! 船票分很多种类,我们选的是:夜场游船(乘坐30分钟)RMB¥118元 航线范围:东门码头  ⇌  安顺桥廊 售票处营业时间:春夏 3:00pm - 11:00pm;秋冬 2:00pm - 10:00pm 7:05pm 完成购票,有艘船即将起航,马上登船。 开船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足够的霸气,仿如瞬间穿越。 船开动了,水声汩汩,江风拂面,船上几位乘客娓娓而谈,不去细听,只顾着欣赏眼前划过的每一道风景。船从桥下穿过时,...

台灣,台北眷村文化館

台北眷村文化馆,台湾(Taipei Xinyi Public Assembly Hall , Taiwan)
虽然来过台北101几次,不过令我惊讶的是,原来台北101附近是有这这么一个 “村子”。
这也得感谢电视节目介绍在台北觅食时提到「四四南村」。
于是,这一趟来到台北就决定前来四四南村走走。
搭乘捷运至 R 03 台北101 / 世贸站(信义线)2号出口,步行约5分钟即达。
对我来说,四四南村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而我自己是很喜欢这里。

这里有一家卖手工贝果的餐厅;虽然,当时我们是吃了贝果才来这里参观。
不过我想先介绍了「四四南村」的「眷村文化馆」,随后再和各位介绍贝果餐厅

有兴趣可以先来看看:历史沿革暨大事件
1948(11月底) 民国37年 国共内战告急,当时设于青岛之兵工署四十四兵工厂的员工及眷户,匆匆搭
太康轮渡海来台,于基隆上岸,继而安置设厂于台北市三张犁,并更名为
「联勤第四十四兵工厂」。起初,兵工厂员工及眷属都住在库房内,以布幔
为隔间展开生活。后来因空间小而且人又多,居住环境恶劣,政府为了安置
兵工厂的员工及其眷属,于是在今天的「信义公民会馆」的位置建造了
「四四南村」。
1978年 民国67年 随着政府信义计划区的实施,四四兵工厂迁至台北县三峡镇,改隶中科院,
称作飞弹火箭制造中心,后改称系统制造中心。
1998年 民国87年 由于信义国小校地规模扩大,加上眷村改建政策,四四南村居民全部迁出至
新完工的世贸新城。搬迁后的四四南村原址,台北市政府经多方协商,决定
保留部分「四四南村」建筑,改建成为今日的「信义公民会馆」。
2000年 民国89年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参考日本「公民馆」的制度,积极推动本市「公民会馆」
制度,希望藉此能有计划的传承与展现不同在地文化,提升市民意识,并透
过空间的再利用,营造地方特色,活化地方文化,及宣导区政发展等目的。
2003年(10月25日) 民国92年 信义公民会馆正式启用,面积约4150坪,建筑楼地板约720坪,使用面积居
其他公民会馆之冠。不同于本市其他公民会馆主要利用旧有建筑物整建修复
而成,信义公民会馆之建筑则是由「四四南村」旧址中之保存眷户、碉堡等
所改建修复而成。

眷村文物馆里面展出了四四南村的历史轨迹、四四南村的衣食住行育乐、
眷村妈妈的手工艺、眷村的美食、还有各种相关史料与老照片等等...
生活命脉
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第一批四四兵工厂员工及机具自青岛搭乘太康轮抵达台湾基隆,
上岸四天后,转搭火车至台北市信义区日军遗留之陆军仓库复工,
所有员工及眷属以布幔为隔间居住于厂房内,四时依序兴建四四南村、
西村及东村,三村全部完工于民国四十年。
四四南村和背后的101大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比
其中四四西村为官阶较高者居住,境较佳,南村早期的户数约为500户,
人口约2000-3000人,绝大多数的居民在兵工厂上班。
兵工厂的西门和南门有一条工字铁,每天早上上班时间一到,
兵工厂就会用榔头打钟通知大家上班。

到了中午,人群渐渐汇集到大门口等打钟开门回家吃饭休息。
1点半听到钟声再回来工作,下午5点再打钟下班。
全村人一天的作息都靠那口钟。



村民的食衣住行也多仰赖兵工厂的供给,每个月军方会在以前的焦煤场(现在的庄敬路)
派发米、面、油、煤、盐、肥皂,水电也是由四四兵工厂于上下班尖峰时间供应。
每天早上6到8点,中午12点到下午1点,晚上6点到12点供水供电。
早上大家就端着脸盆、毛巾、牙刷等盥洗用具,排队洗脸刷牙准备上班。
中午和下午太太们排队洗衣、洗米、洗菜准备做饭。

早期眷村没有浴室,也得到公用水龙头挑水回家洗澡。
一个人洗澡时,其他人就先出去,洗完再换人洗。夏天男孩子宁愿到河里洗澡。
除了每月统一配给的等民生物资以及免费水电外,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均是自给自足。
就连家里的锅碗瓢盆、床、桌子、椅子等必需品也多为DIY。

此外,兵工厂的大礼堂会演话剧、放电影;生病了就到厂里的医务室看病。
家里有人过世,棺木也是由兵工厂制作的。所以出殡的棺木都长得一模一样。

四四南村人工作在厂里、生活在厂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在厂里,
厂的阶级身分为社区伦理身分的关系。
在展馆里可以透过地景模型看到50年前后,四四南村的变化。
模型中的红色部分就是保留下来的四四南村。

四四南村里很多的外墙都经过一轮美化,这些美化为这些旧建筑带来了许多活力。

不管站在那里,都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角度,并用镜头去记录这里的点滴。

台北眷村文化馆营业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 9:00am - 5:00pm
休馆日:星期一及固定假日
免费参观

台北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都可以找到属于景点代表的戳印;
我喜欢收集不同地方的盖印,所以来到四四南村又怎能错过呢?

搭乘捷运抵达 R 03 台北101 / 世贸站(信义线)2号出口,即可看见台北101,
站在这里眺望台北101,视觉很棒哦!

又来啰嗦:台北不同的捷运站都有不一样的印戳印代表,记得盖印哦~
小插曲:忘了分享台北第二天的早餐;感谢妈咪为我们送上的早餐


评论